查看原文
其他

张学良:如何减轻疫情的影响并处理好四类关系——以长三角和长江经济带为例

张学良 中国区域经济50人论坛 2022-05-17

 本文为2020年4月18日在中国区域经济50人论坛第十五次专题研讨会视频会上的发言。现本网予以全文刊发,与网友共享。


这次新冠疫情中武汉封城贡献巨大,为全国的疫情防控创造了几个月的窗口期,同时,中国的疫情防控也为世界的疫情防控提供了一个几个月的窗口期。目前全世界的疫情发展还是在蔓延,中国的情况虽然有所好转,但是如何提升经济发展的竞争力、协调力与免疫力,需要有新的思考,某种意义上我们也面临着一个转型发展新的窗口期。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它是一个机会,转危为机。

我想以长三角和长江经济带为例,谈一下如何减轻疫情的影响,要处理好四类关系。


第一类关系是处理好对内开放与对外开放的关系。现在来看,对外开放短期和中期来看都是有受阻的迹象,还需要继续努力。前面几位专家都说了,我们对内开放的潜力和动力还是很大的,市场的潜能也很大。以长江经济带为例,长江经济带2019年以全国21%的国土面积、集聚全国43%的人口、创造全国46%的地区生产总值,已经成为中国的一个强劲活跃增长带。加强长江经济带对内开放与区域协作,可以释放很多新动能,一是建议要加大长三角、长江中游与成渝城市群的协作。在这次疫情中,长江中游城市群受影响最大,长三角与成渝城市群虽说也有影响,但是恢复的比较好,仍然是中国经济发展的稳定器。需要加强长三角、成渝城市群和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协同作用,特别是长三角城市群要发挥强劲活跃增长极作用,加强对内开放。刚才也有专家提出来,对于武汉都市圈和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协作,我们可以建立新型城市合作的关系,来促进长江中游城市群特别是武汉的复苏。二是建议长江经济带还是要加强长江“黄金通道”的建设。长江是中国的水道,需要把长江黄金水道真正打造成为长江黄金通道,实际上就是要加强公路、铁路、航空等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特别是铁路的建设,目前来看长江经济带的铁路货运量还不到全国的13%,人均铁路里程数也不到全国的平均水平,严重制约了长江黄金通道的建设。我们建议要加快上海到成都的北沿江高铁建设,在沿线条件成熟的地区,要探索高铁货运动车组线上运行。利用区块链、物联网等新兴技术加强生态环保的建设,打通低碳环保、多元互补、高效智能的“铁路+”的立体交通网络,从硬件上来提升长江经济带的建设,带动长江中游特别是武汉都市圈的建设。


第二类关系是处理好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这次新冠疫情发生之后, 某些地方政府出现了以邻为壑的情况,封路、封村这些都有,从疫情防控角度上看,某种意义上讲也有其合理性,但是不能够出现蔓延的情况,要建立新型的合作关系,特别是借助这次疫情的防控,在长三角和长江经济带率先建立起合作的新工作机制。实际上,在长三角地区也做了一些探索,比如说建立健康码的互认互通机制,比如说建立产业链复工复产协同互助的机制,建立企业复工复产复试就业招聘工作机制,还有跨区域交通等重大基础设施的连通协商机制,也有区域经济政策协调通报的机制,这些机制的建设对于形成新型城市关系、新型省域关系非常重要。所以我个人感觉要抓住这个机会,在长三角与长江经济带,利用已有平台,进一步梳理和完善新型府际关系。


第三类关系是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在疫情期间,我们还是要坚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应对突发疫情,政府有一些举措很好使、很有效,但是也要防止企业出现问题不找市场、只找市长,不能形成对政府依赖的惯性,也不能形成一种错觉,好像什么事政府都可以代替市场来解决。我个人建议是长三角与长江经济带的地方政府可以率先做好几件事情。一个是优质公共服务的有效提供,这个我们一直是稀缺的。二是进一步地完善资源配置的机制体制,对市场的资源错配要进行纠正,在疫情期间,资源会有一些错配,政府进行资源的优化配置是可以发挥一些作用。三是地方政府要在信息化、服务化水平方面做更大的突破。刚才也有很多的专家讲到了产业链的问题,实际上,国内很多产业发展过度依赖国外市场,其实很多产业上游和下游在国内市场反而也有很好的供给,但是由于信息化程度不高,很多企业不知道自己的上下游就在自己的身边,需要进行很好的“补链”。我们在一些地方的调研过程中发现,很多开发区里面,一家企业的上游和下游供应商,实际上就在方圆1公里的地方,但是企业不知道这方面的信息,以超额的运输成本跟国外市场建立联系和关系。这些信息化如何打通,在开发区里面、在一个城市里面、在一个区域里面,如何来建立这种信息化的共享机制,能政府是可以做好这一方面的工作。把市场交给市场,政府做好自己的事情。


最后一对关系,是处理好生产与生活的关系。改革开放40年来,不可否认的是,我们长期以来是重生产轻消费、重生产轻生活,但是这次疫情实际上也给了我们一个启发,我们的生活能不能慢得下来,是不是可以慢得下来。由于疫情的影响,大家有几个月可以不出门、不串门、不聚会,很多人有“闲暇”时间回归家庭与生活,出现了“宅经济”,外卖、健康产业、线上消费等新形式被普遍接受甚至可能被固化,也有研究表明,在家工作效率比在办公室还高。这也给了我们很多反思,就是我们40年发展的目标是什么,可能有一个目标是持之以恒的,就是让老百姓过上美好的生活,老百姓生活真正能慢得下来,也是一种获得感、幸福感。所以这次的新冠疫情对于人们生活方式会有所改变,但是一种短期还是一种长期的改变,可以做一些思考。我觉得我们区域经济50人论坛也可以建立平台,先选择在全国部分地区如长三角、长江经济带,在大数据的获取、在相关的一些微观入户调研的数据获取方面,可以做一些类似于数据基础设施方面的工作,建立一些数据库与共享资源,为政府决策提供一些依据。

我就分享到这里。


作者简介:张学良,上海财经大学城市与区域科学学院副院长,中国区域经济50人论坛成员。


( 来源: 中国区域经济50人论坛 秘书处   2020-04-18)  


  责任编缉:祁国燕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